整个航空航天装备产业链都是高端装备和新材料领域,对零部件的性能要求高,需要确保其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相应标准。
面对全新的领域,我国是如何做到航空电镀工业的创新发展的呢?
PART ONE
航空工业体系的建立
我国航空工业体系的初创到建成分三个阶段,花了20 年时间。第一阶段,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主要是前述哈尔滨、沈阳、南昌及株洲的六家重要工厂。
第二个阶段,到1959 年,国庆十周年时,航空工业大发展,兴建了一批工厂,如西安 172 厂、430 厂、成都 132 厂、420 厂这些骨干厂,又如北京的 125 厂和232 厂等。
第三阶段,到 1969 年,即“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三线”建设中,又发展兴建了一大批工厂,如贵州地区的011 基地、陕西汉中地区的012基地以及湘西地区的013基地,还有江西景德镇的直升机工厂与研究所等。这样就基本上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包括飞机、发动机、仪表、电器、附件配套齐全的航空工业体系。



来源:航空工业直升机所
PART TWO
航空材料研究所
电镀体系的发展
1964年,吴大观组织的新型航空发动机的试制在航空材料研究所进行。航空材料研究所被要求马上改造出一家发动机试制工厂。第五研究室建所时就有一间电镀试验车间,但面积不大,工种不全。
生产厂房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新建的,内设有正式的电镀生产工段。当时五室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由吕志荣工程师负责,他是112 厂第二任电镀车间技术主任,曾参加过歼五飞机试制和生产。刘佑厚、潘大琪、刘桂英等出任工艺员。

1962~1965年期间,五室与沈阳112厂合作开展了一系列表面处理工艺的试验和研究,如龚水根的“铝合金的化学氧化”、赵宝芹的“镁合金化学氧化”,隋雍谟、毛立信、陈珠琳的“交直流叠加铝合金硬阳极化”。刘佑厚参加了“镁合金阳极化”的研究。
镁合金阳极化又分酸性阳极化(Dow17)和碱性阳极化(CR22)两个方面。刘佑厚参加的是前者,与 112 厂合作。秦月文参加的是后者,与成都420 厂合作。

常用的航空航天铸造镁合金及其性能和用途
1965年在研究镁合金阳极化工艺时,五室还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刘佑厚被派去长春应化所联系曹楚南并参与了镁合金阳极化的研究。
为此,曹楚南还来所做过关于镁合金阳极化国外文献分析的报告。曹楚南开展了镁合金硼氟酸盐阳极化工艺的研究,研究论文发表在《材料保护》杂志上。而航空部内621 所与112 厂合作的相关研究,都不能公开发表。

PART THREE
航空电镀业谋划
走我国自己的路
1966年11月,航空材料研究所在沈阳组织了一次大型的航空表面处理技术交流会。这次会议在航空电镀史上是一次重要的会议,与会代表有各工厂技术人员 100多名。铝合金化学氧化、铝合金硬阳极化、镁合金阳极化等技术都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各工厂也交流和讨论了电镀工业的各种问题。部科技局的张性源(后任301所所长)做了航空热加工工艺发展望的主题报告。赵闺彦和刘佑厚负责筹备这次会议,开会时负责大会秘书组工作。
沈阳会议着重讨论了航空电镀业存在的技术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会上一致认识到苏联资料中断后要走我过自己发展工业的道路,决定要着手编制我国自己的航空电镀生产说明书。会后还成立了几个由厂所合作的工作小组,开展有关技术问题的攻关研究。

1957年建所一周年,苏联专家与所内人员合影
按1966年沈阳会议的决定,由航空材料研究所来负责组织编写我国航空电镀的生产说明书。
为此,1967年初,由航空材料研究所组织了一个有一些主要工厂代表参加的十人工作小组,由刘佑厚负责领队开展第一批十个常见镀种生产说明的调研和起草工作。
调研起草小组从1967年3月至7月,从北京集合出发,先后调研了北京、成都、西安、武汉、株洲、上海、南京等地的部内外数十家电镀工厂或车间,详细调研了这些工厂当时的电镀生产工艺技术,全面记录了他们采用的槽液配方和工艺参数,也记录了这些工厂当时开展研究和采用的新工艺情况。
最后在南京 511 厂集中讨论整理,提出了十个常见镀种的电镀说明书草案,打印成正式件上交航空部科技局。

1967年航空电镀生产说明书(草案)调研起草小组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