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机加与电镀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13302605436
    广告

    传统电镀加工的职业危害因素

    200-01-01

    阅读:0

    评论:0

    举报

    [摘要] 传统电镀加工涉及大量化学物质、高温高压环境和复杂工艺,存在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以下是其主要的健康和安全风险及防控要点:一、化学性危害1. 有毒气体与蒸气氰化物(如NaCN、KCN)危害:抑制细胞呼吸酶活性,导致急性中毒(呼吸困难、抽搐、昏迷甚至死亡)。来源:氰化物电镀(如镀锌、镀铜)、退镀工艺。铬化合物(

    传统电镀加工涉及大量化学物质、高温高压环境和复杂工艺,存在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以下是其主要的健康和安全风险及防控要点:

    1740536135963.png




    一、化学性危害

    1. 有毒气体与蒸气

    • 氰化物(如NaCN、KCN)
      • 危害:抑制细胞呼吸酶活性,导致急性中毒(呼吸困难、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 来源:氰化物电镀(如镀锌、镀铜)、退镀工艺。
    • 铬化合物(Cr⁶⁺、Cr³⁺)
      • 危害:Cr⁶⁺致癌性强,长期接触引发肺癌、鼻咽癌;Cr³⁺刺激呼吸道和皮肤。
      • 来源:镀铬工艺(如装饰镀铬)。
    • 酸性气体(HCl、H₂SO₄、HF)
      • 危害:腐蚀呼吸道黏膜,严重时可致肺水肿。
      • 来源:酸洗、活化前处理。

    2. 重金属污染

    • 铅(Pb)
      • 危害:损害神经系统(记忆力减退、肌肉痉挛),长期接触可致铅中毒。
      • 来源:铅锡合金电镀、蓄电池制造。
    • 镉(Cd)
      • 危害:累积性中毒,破坏肾脏和骨骼(“痛痛病”元凶)。
      • 来源:镀镍、锌合金工艺。
    • 汞(Hg)
      • 危害:神经毒性,汞蒸气吸入可致命。
      • 来源:旧式镀金工艺(已较少使用)。

    3. 强酸与强碱

    • 硫酸(H₂SO₄)、盐酸(HCl)
      • 危害:皮肤灼伤、眼睛损伤,误服可致命。
      • 来源:金属清洗、电解液配制。

    二、物理性危害

    1. 高温与热辐射

      • 来源:电镀槽加热(如碱性镀锌需90℃以上)、烘干工序。
      • 危害:中暑、热射病,皮肤灼伤。
    2. 噪声与振动

      • 来源:电镀设备(如抛光机、离心机等)运行时产生高分贝噪音。
      • 危害:听力损伤、职业性耳鸣。
    3. 电击风险

      • 来源:电解槽漏电、操作不当接触带电设备。
      • 危害:触电、心室颤动甚至死亡。

    三、粉尘与颗粒物

    • 金属粉尘(如铜粉、锌粉)
      • 危害:吸入后引发尘肺病(如硅酸盐肺),长期暴露增加肺癌风险。
    • 化学粉尘(如氰化物粉尘)
      • 危害: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加重中毒风险。

    四、其他危害

    1. 皮肤接触危害

      • 腐蚀性液体(如强酸、强碱)导致化学灼伤。
      • 过敏反应:镍过敏(镀镍工艺常见,引发接触性皮炎)。
    2. 职业性眼病

      • 刺激性气体(如氯气)引发角膜炎、结膜炎。
      • 紫外线辐射:某些光敏电镀工艺(如光亮镀镍)可能产生紫外线。

    五、防控措施

    1. 工程控制

    • 密闭化改造:电镀槽加盖、管道化输送化学品,减少挥发和粉尘扩散。
    • 通风系统:安装局部排风装置(如吸风罩)和整体通风设备(如换气扇)。
    • 自动化升级:采用机器人手臂代替人工操作高危工序。

    2. 个人防护装备(PPE)

    • 呼吸防护:防毒面具(针对氰化物、铬酸雾)、供气式长管呼吸器(高危环境)。
    • 皮肤防护:耐酸碱手套、连体工作服、防护靴。
    • 眼部防护:护目镜、面罩(防止飞溅液体或粉尘)。

    3. 安全管理

    • 操作规程:严格培训员工,禁止徒手接触化学品,规范佩戴PPE。
    • 应急准备:现场配备氰化物解毒剂(如亚硝酸钠)、急救箱及洗眼设备。
    • 健康监测: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血铅、尿镉检测、肺部X光)。

    4. 工艺优化

    • 无氰电镀替代:采用锌酸盐镀锌、氯化物镀铜等技术减少氰化物使用。
    • 低毒添加剂:选用环保型光亮剂(如无铬钝化剂)。

    六、法规与标准

    • 中国标准: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T 229.1-20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 国际标准:OSHA(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对氰化物浓度的限值(≤0.5 ppm)。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100元,打赏须知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可用: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